P_20201110_115920.jpg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在掃地機器人這個概念剛出的時候我們家就買了,而且還是國外 I x x x x t 大廠的。結果不但要注意耗材外,電池更不耐久,還要擺弄什麼紅外線阻擋牆,零零總總的意外真的讓我對這個概念商品十分後悔,尤其那時候還貴得不得了!本來是沒在留意,但在前陣子拜訪一個親戚家後看見掃地機器人開始有了拖地的功能,就開始留心最近的發展了。

 

我覺得如何挑選取決於每個人的需求,畢竟每個人的家都不太一樣,需要的功能也都不相同,我就大致提一下個人研究的一些感想:

 

機 種:

基本上機器人有分純掃地、純拖地及掃拖一體。最基本款最便宜的基本上就是純掃地(少數極端的個例是有些提供後方讓你掛的抹布就算拖地,但完全沒水箱設計所以見仁見智),然後再高一點預算就是掃拖一體,然後更高的就是掃跟拖分兩台操作。價位上如果一個掃地機器人平均是 $10,那麼掃拖大約就是 $15,而分兩台的就大約要到 $20 - 30不等。

 

感應模式:

感應的方式大致上分純靠觸碰感應、視覺感應+觸碰感應 與 雷達+觸碰感應。觸碰感應可以說是每個機型都有的感應模式,要嘛是當作主要探索的方式,要嘛就是當作輔助使用。

 

純觸碰感應就是靠碰撞來繪畫出家裡的範圍,是最原始直接的方法。

優點:畢竟出了很久技術也很成熟,這類型的機型通常十分便宜。

缺點:但也因頻繁的碰撞使人擔心家具碰傷的問題,並會造成額外的噪音。路線規畫屬於隨機,撞到哪掃到哪,完全不如另外兩款的精準。

 

視覺感知+觸碰感應則是機子上方有個鏡頭,透過觀察機器人上方的視覺,如天花板、桌子腳、掛飾等等來判斷相對位置與這區是否來過,而觸碰感應同時也幫助更加精準的抓取範圍。這個感應模式算最大眾,而且如果選的牌子夠好,依舊可以擁有斷點續掃的功能,不見得就比雷達得差去哪,頂多在於清掃速度慢一些些。

優點:最大特色就是相較於雷達款,這類型的通常都更薄一些,更能進入家中床底、櫃子下等等的空間。同時也比純觸碰感應的更不會漏掉清掃空間。不過得益於視覺感知,已能在接近障礙物時降低速度,有效減少多餘的碰撞與噪音。價錢有時也只比純觸碰感應的貴上一些些而已,技術算是挺成熟了。

缺點:雖說視覺感知可以大致的規劃出居家環境的構圖,但仍就只能一次掃掃全家,無法特定區域規劃。八成的機型依舊沒有斷點續掃的功能,選購上要多注意些。

 

雷達+觸碰感應則是目前個人已知最高階的感應模式。透過上方圓形凸起的雷達站快速360度掃描家中的環境,並配合觸碰感應來劃出家中的細節。

優點:因為雷達的關係使得掃圖更快之外,也因為雷達的精準性而使得在操作上多了特定區域清掃、指定範圍清掃、虛擬牆等等的應用,在使用體驗上是又高了一層樓。同時,相較於前兩種模式一次掃就要掃全家,雷達+觸碰感應可以指定範圍使哪裡髒清哪裡變得很方便,省時也省電。

缺點:最大的可惜處就是因為上方突起的雷達站,導致身高也因此高了不少。另外有耳聞雷達也會有故障/壞掉的可能,所以也有可能成為隱憂。(雖然通常會是2、3年以後才有可能發生)

 

必 須 要 有 的 功 能:斷 點 續 掃 及 至 少 1000 pa 的 吸 力

我個人覺得對於一台理想的掃地機器人來說,基本上斷點續掃及至少1000pa的吸力是最基本要求。斷點續掃顧名思義就是當機器人掃或拖到一半沒電時,會自行返到充電站充電,而充飽時會返回上次停止得位置繼續完成作業。而吸力的大小雖然不全然的反映出地板的乾淨度(因為這也受到風道口大小、毛刷設計等等影響),但2020年了我覺得至少不能小於1000pa

有鑑於早期我那台掃地機器人的悲劇我了解到電池總有一天是會慢慢老去,無論當初這機型配有的電池有多大,若是沒有斷點續掃的功能,有一天它沒電的時候你家都還沒掃完,而且也只會越掃越小範圍。若是選擇視覺感應+觸碰感應或是純觸碰感應,等於你家的機器人永遠只會掃充電站附近,基本上也就廢掉了。

 

額 外 的 功 能:

接下來就是介紹一下其餘我覺得可有可沒有,取決於個人家中環境及需求

樓層記憶:適合有打算在透天厝裡使用,可以搬來搬去不用每次都要重新認識環境。但以雷達款來說,差異沒有太大。(畢竟就算是重新掃描,也很快)

拖地功能:配有水箱的設計可以調整濕度,但每次使用前還是要特地去裝上去,拖完後也是需要取下來清理。若是充電站是放在木頭地板上,建議底下鋪層塑膠墊防潮。

地毯感知:若是家中有房間是地毯,又想選購有拖地功能的機型就建議要有這個功能:當機器人跑到地毯前,會繞過去而不拖地毯。不過若是雷達款就可以直接在App設定不要過去,或是直接規劃禁拖區。

虛擬牆與空間規劃:雷達款最好的功能。不用像以前還要放紅外線虛擬牆或是貼上虛擬條,直接在App上規劃空間,省時省力。

電力管家:相較於一般的斷點續掃是採回去充電到某個趴數後再回去完成工作(如回充到60%、80%等),有電力管家的機器人會再回去前判斷並充剛剛好足夠電力來完成剩餘工作,而節省整個清掃流程的時間。

語音控制:蠻多家都有支援這個功能,但也都沒細講具體是那些操作,估計還不成熟。目前我發覺我家的小米只能用Google Asistance 啟動與回家,無法語音要求清理特地區域,實用性不大。

自動集塵站:有些高端地開始出了充電站兼集塵功能,標榜可以久久清理一次。不過其實如果有設定固定每個禮拜讓掃地機器人清掃,除了第一次操作外,應該也不至於一次產生太多灰塵。

以上,就是我這段時間研究的心得,歡迎相互交流 

 


 

就也算是很剛好很剛好遇到了雙十一購物節,原本只是好奇而去研究一番後還真的讓我碰到一個很適合下手的時機。最後多番考量後,下手的是小米最新的掃拖機器人

看中的點有:

1. 2100 pa 的吸力

2. 雷達式

3. 身高 94.5mm   

4. 斷點續掃 

5. 2 cm 越障能力   

6. 虛擬牆與禁區

7. Y字拖模擬人工清潔

8. 萬元以下的價位

9. 耗材取得容易

10. 電控水箱

 

▼ 終於寄來啦!是一個很大有點沉的箱子!

 

P_20201110_115056.jpg

 

▼ 打開外包裝後,本體的包裝盒正面

 

P_20201110_115206.jpg

 

P_20201110_115334.jpg

 

▲ 主機一台~ 好美!

 

P_20201110_115341.jpg

 

▲ 拖布托盤,與2個毛刷。( 有一個要裝上去,另外一個是備用耗材 )

 

P_20201110_115441.jpg

 

▲ 充電站 + 二合一水箱 + 全濕拖布 + 半濕拖布

 

P_20201110_115637.jpg

 

▲ 全部的東西拿出來就長這樣,附一本說明書

 

P_20201110_120308.jpg

 

▲ ▼ 毛刷直接插進去就好,很簡單

 

P_20201110_120325.jpg

 

掃地方面我覺得很方便,由於有雷達站的幫助,繪圖很精準,指哪掃哪也很實用!

 

▼ 一剛開始會長這樣,告訴你它的進度

 

Screenshot_20201110-123013008.jpg

 

▼ 完成後就會如下方,幫你也給空間標上名子。可以自行去做改名/空間合併或切割

 

Screenshot_20201110-151421.jpg

 

這裡要介紹一下掃拖機器人在拖地方面,跟我預想得有些出入的地方:

首先,要拖地不是說單純的手機操控就開始拖地 xD 還是要有些步驟,就以小米來說:

1. 先把集塵盒換成二合一水箱

2. 水箱裡加水

3. 裝上拖布

4. 開始拖地

5. 工作結束後把拖布取下洗拖布,水箱取下換回集塵盒 (估計水箱有水可能長期留在機器人裡也不好,換回純集塵盒安心些)

所以其實步驟也沒說太多,但也不少,就更幻想中的還是有差xD

 

P_20201110_115735.jpg

 


 

這次研究的過程花了不少時間,也看了很多其他人的介紹,其中就有人建議機器人可以藏在平時看不見得地方,但又不影響它出來工作。我覺得這個建議真的很好啊!這樣一來不會佔多餘的位置,二來感覺就像是一個訂製的家!

 

P_20201110_120455.jpg

 

目前使用下來各方面都很滿意,但也發生兩次早上想操作掃地機器人結果竟然與網路失聯,只好重新配對。雖然沒有因為這樣預設重設等等的,不過也是有點小麻煩。網路爬文據說是會自行恢復,就希望這不是常態才好。

 

總 結:

 

掃地機器人或是掃拖機器人真的就看大家覺得哪個適合自己選哪個,尤其如果有著價位考量,就更要排出每個功能的重要順序,才好選出對自己最適合的機器人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捷克開箱 的頭像
    捷克開箱

    捷克開箱

    捷克開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